读道德经感悟
尼采说:“老子思想的集大成——《道德经》,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,满载宝藏,放下汲桶,唾手可得。”
作为万经之首,《道德经》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,也是老子多年思考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。
读《道德经》,我的身心由内而外地得到了滋养,每读一次都有更深刻的感悟。
一、养识
知不知,尚矣。不知不知,病矣。
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--出自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36章
释义: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,这是认知得到了提升。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,这是认知被自身所困。所以圣人不会有困顿,是因为把自身所局限当成是弊病,故而不会有困顿
【感悟】
《道德经》里,老子认为,一个人的见识,决定了认知的高低。
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万物,人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。
如果一个人固步自封,便会见识浅薄、观念局限,认知水平也随之停滞不前。
只有绕出思维的死胡同,吸纳外界的新事物,才能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。
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
认知水平越低的人,想法越单一,往往越固执,听不进任何有效建议。
他们整天疲于奔命,只知埋头看脚下的路,不愿去接纳新鲜事物。
他们掌握一些粗浅道理,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,对世界妄加判断。
而想要提升认知水平,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,多读书,多见识,多思考。
读过万卷书,行过万里路,不断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联系。
你会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,获取更高层次的智慧。
二、养志
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
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--出自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26章
释义:谋划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成就大的功业,要从小的地方做起。
天下的难事都产生于容易的事,天下的大事都兴起于细微的事因此圣人从不追求做大的事情,故而最终能做成大的事情。
【感悟】
老子认为,圣人都非常重视小事,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。
诸葛亮也曾说过:“大事起于难,小事起于易。”
古往今来,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:想做大事,先做小事。
毕竟,如果连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,又怎么能做得了复杂的大事呢?
万丈的高楼,都是用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;天大的本事,也都是从小事中锻炼出来的。
从今往后,眼睛望向高处的同时,双手也愿意从低处一点点做起。
把一桩桩小事办得漂亮,你会在不知不觉间修炼出做大事的底气。
三、养性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恒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恒。强大居下,柔弱微细居上。
--出自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41章
释义:人活着时身体柔弱,但死了就身体僵直坚硬了。万物如草木之属,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而脆弱的,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发硬。
所以说,坚硬的东西归属于死的那一类,而柔弱微小的东西属于生的那类。
军队逞强就不能胜利,树木强硬就会失去生机。
由此可见,强硬的东西属于下乘,而柔弱微小的东西属于上乘。
【感悟】
《道德经》里有个故事:
老子的老师常枞在病重时,张开嘴巴,问老子:“你看,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,舌头却还好好的,你知道是为什么吗?”
老子答道:“牙齿之所以都掉了,是因为它过于刚强;而舌头因为柔软,所以能一直存在。”
凡事过刚则易折,过强则难久,一味强硬只会处处碰壁。
真正明智的做法,是以柔软之道处世。
懂得以柔克刚,以退为进,才能为自己赢得有利局面。
很多时候,柔软比强硬更有力量,能融化冰冷,消解锋芒。
正如林清玄所说:“再温柔平和宁静的雨,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。”
锋芒凌厉、强直冒失的人,往往沉不住气,容易激化矛盾,升级冲突。
而看似谦卑懦弱、事不争先的人,却能不动声色地化干戈为玉帛。
为人处世,当修一份柔软心性,凡事不做绝,处处留余地。
无论碰上什么矛盾,你都能于润物无声中从容进退,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
四、养心
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
--出自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8章
释义:躁动可以祛除寒凉,而清静可以制服燥热,所以清静才是天下得到治理的根本。
【感悟】
语言学家吴宗泽常说:“我没有养生之道,但有养心之道。”
吴宗泽不看老年报刊,也不参加老年活动,不跟同龄人八卦琐事,而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。
他还喜欢猫头鹰图案工艺品,包括墙挂的时钟、镜子,柜子里的图章、钢笔,以及桌上的台灯、瓷罐等。
大多数时候,他会隔绝外界纷扰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宁静。
正是因为心境平和,使得他101岁高龄时依然行动矫健、精神矍铄,毫无垂暮之气。
《灵枢》里说:“心者,乃五脏六腑之大主。心动,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
一个人的状态好坏,取决于内在的心境。
心躁动不宁,便萎靡不振,劳神耗力;心安定平和,则能量充沛,精神抖擞。
五、养福
和大怨,必有余怨,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夫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
--出自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44章
释义:调和大的恩怨,必然有余怨不能消除,又怎么能说是妥善的处理方法呢?
所以圣人持有契券,但从不向人讨还。
有德之人就像契券的保管人,持有但不去讨还;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税吏,分毫都不能差少。
天道不会有意亲近谁,它从来只和善人在一起。
【感悟】
老子认为,行善,便是天道。
所谓善恶福祸,都是自己招来的,自己种下的因,成就自己的果。
你心里浮现出来的念头,你表现出来的行为,你对待他人的态度……
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,就会成为决定你灾祸与福报的关键。
心怀仁爱,必有福报;多行善事,必得善果。
所以,与人交往时,不要总是害怕吃亏,也不要过于计较得失。
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,别人遇到难处,你能拉就拉一把,能帮就帮一次。
你对他人付出的善念,都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