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防雷!不同场景下的“保命指南”
近期,全国雷雨天气频发,有时还伴有强风,强雷雨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,轻则造成财产损失,重则危及生命。
“雷电灾害可防可控,关键是要‘躲’得对、‘避’得及时。”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明提示,公众需根据所处环境快速判断风险并采取对应措施:
户外场景(山林、旷野、水域、高空作业等)
“30-30法则”记心间:若看到闪电后30秒内听到雷声(即雷电发生在3公里范围内),说明已处于危险区域,需立即寻找避雷场所;当最后一声雷响过去30分钟后,方可解除警惕。
远离“高危目标”:切勿停留在山顶、孤立高楼、大树、电线杆、广告牌、铁塔附近(雷电易通过高耸物体传导);远离水域(湖泊、河流、游泳池)及金属设施(如栏杆、自行车、高尔夫球杆),避免成为“引雷导体”。
正确躲避姿势:若无处可躲,应双脚并拢蹲下,双手抱膝,头部尽量贴近膝盖,减少身体与地面接触面积(切忌躺在地上);远离金属物品(如钥匙、项链、手表),将随身电子设备(手机)调至飞行模式(非通话状态)。
特殊人群注意:户外工作者(如建筑工人、电力抢修员)需暂停高空、露天作业,迅速进入工棚、车辆等封闭金属空间(金属外壳可形成“法拉第笼”屏蔽雷电);垂钓者、露营者需立即收竿、撤离帐篷,转移至低洼且无树木的开阔地带。
室内场景(家庭、办公室、商场等)
“三不原则”要遵守:不靠近窗户、阳台(雷电可能通过玻璃或金属窗框传导);不触摸金属管道(如水管、暖气管)、电器设备(如电视、电脑、洗衣机)的外露金属部分;不使用固定电话(传统电话线可能引入雷电)。
家电防护不可少:提前拔掉家中电源插头、网线、有线电视线(尤其是暴露在外的线路);检查阳台花盆、晾衣架等金属物品是否收进室内,避免被雷电击中后坠落伤人。
车辆避险有讲究:驾车时遭遇雷电,应关闭车窗,留在车内(金属车身可屏蔽电流,但勿触碰方向盘、车门把手等金属部件);切勿将车停在树下、高压线塔附近或地势低洼易积水处。